Wind數據顯示,本周(7月18日至7月22日)A股市場總共有99家上市公司迎來限售股解禁,解禁總市值超過了2462億元。
以當下的股價進行粗略估算,本周的解禁市值為年内第二高,僅次於12月12日至12月18日那一周。
一般而言,解禁往往會讓人聯想到減持。本周解禁潮的出現也讓不少投資者擔心起了後續市場可能面臨減持的壓力。
科創板公司為本周解禁主力
從解禁數量來看,中國外運(601598.SH)的數量尤其多,高達39.04億股,也是本周唯一一家解禁數量超過10億股的上市公司。
緊隨其後的是上海臨港、宏和科技、瀾起科技,這三家公司的解禁數量都超過了5億股,分别為8.99億股、7.42億股、5.93億股;另有14家公司的解禁數量處於1億股-5億股區間,包括皖能電力、華興源創、杭可科技、中微公司等。
從解禁市值(以7月15日的收盤價計算)來看,有兩家公司的解禁市值超過300億元,分别是中微公司(688012.SH)和瀾起科技(688008.SH);杭可科技、中國外運、西部超導、上海臨港、華興源創、南微醫學的解禁市值也都超過的百億元;另有27家公司的解禁市值處於10億元-100億元區間,包括移遠通信、瑞可達、睿創微納、鉑力特、安集科技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經統計發現,在這99家於本周迎來解禁的公司中,以「688」開頭的科創板公司達46家,佔比近半,成了本周解禁的主要力量。
這一點在解禁市值上體現得特别明顯。如上圖所示,解禁市值超過30億元的公司有22家,其中用藍底標注的即是科創板所屬公司,合計有18家。
而之所以「含科量」如此之高,主要是因為科創板即將迎來開板三周年以及由此而來的「大非」解禁潮。
眾所周知,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首批上市公司則是於7月22日上市。
而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首發原始股份往往會在一年和三年解禁,這就會在相關時間節點後形成解禁潮以及解禁高峰。
回溯歷史,科創板過去三年中的解禁高峰出現在2020年7月,也正是一年「小非」(即其他股東自股票上市之日一年内不得轉讓首發股份)解禁之時。
而2022年7月,則將是科創板公司三年「大非」(即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自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十六個月不得轉讓首發股份)解禁高峰,如下圖所示(注:下圖所測算的解禁規模是以浙商證券研報發佈之日時的收盤價為依據,而非當下的股價)。
而7月「大非」解禁潮的高峰就是本周(7月18日至7月22日),本周解禁高峰的峰尖則是周五(7月22日)。
據悉,本周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分别有30家、12家、14家、10家、33家迎來解禁,其中7月22日(周五)的33家解禁公司中有30家屬於科創板,包攬了解禁市值前三名的中微公司、瀾起科技和杭可科技。
年内第二解禁高峰會不會帶來減持潮?
如此大規模的解禁自然會引起投資者的擔憂。
不過,本周99只解禁的個股中,科創板公司有46家,佔比較高,而這些科創板公司基本都屬於「大非」解禁,解禁的股東均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相較於其他股東而言,這類股東的減持動力相對較小。
值得一提的是,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10家公司的股東宣佈不減持或延長鎖定期。
例如,中國通號、容百科技、心脈醫療和虹軟科技等公司的控股股東自願不解禁並延長鎖定期6個月;新光光電共同控股股東中最大股東自願不解禁並延長鎖定期12個月;天宜上佳、嘉元科技和華興源創等公司控股股東以及交控科技第三大股東承諾在股份解禁後6個月内不減持股份。
從原因來看,天宜上佳承諾解禁後6個月内不減持是為了促進證券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新光光電稱延長鎖定期是為促進證券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基於對行業前景和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本著對社會公眾股東負責的態度。
或許也有一些股東是對上市後的股價表現不滿意,認為公司的股價後續會有大的提升。
而且本周解禁股中屬於半導體行業的佔比很高,而A股市場的半導體板塊整體在2022年遭遇了大幅回調,當下的估值已經是近些年的低點,這或許也將打消一些股東的減持想法。
總之,解禁潮帶來的減持壓力可能沒有一些投資者預期的那麽大。
中金公司也表示,結合歷史經驗,解禁高峰期雖伴隨後續相應減持規模的提升,從資金面角度可能會對資產價格帶來一定短期影響,但中長期影響則相對有限。科創板上市公司較多反映中國產業升級和產業自主的趨勢,「科創」屬性成色十足,對科創板中長期趨勢依然維持積極看法。
浙商證券分析師王揚此前曾稱,儘管當前科創板的解禁股份佔總股本的比例略高於創業板,但兩者解禁後減持的規則上基本一致,單純從解禁本身來看無明顯差異。因此,科創板解禁潮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可以參考創業板開板以來的情況。
他認為,針對科創板「三年限售股」解禁,參考創業板的經驗,解禁後相關個股呈現較為明顯上漲態勢。統計創業板開板以來「三年限售股」解禁情況可以發現,創業板「三年限售股」解禁前股價有小幅回落;解禁後,30個自然日内個股平均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不斷擴大。
另外,該分析師分别選取了科創板和創業板市值靠前的十家公司,觀察「大非」和「小非」解禁後,大股東的減持畫像。前十大創業板和科創板上市公司大股東平均減持股數佔總股本的比例在1%-2%,減持公告日距離首次解禁日的平均天數在150-400天。由此可見,創業板和創業板龍頭公司在「大小非」解禁後,大股東減持的意願其實並非那麽強。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