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消息,奧園美谷公告稱,董事會收到董事馬軍、董事陳勇、獨立董事張樹軍、總裁胡冉、執行總裁範時傑的辭職報告,辭職後馬軍、陳勇、張樹軍將不再擔任任何職務。另據董事會會議決議,胡冉擔任公司董事長職務,範時傑擔任公司總裁職務。
12月30日,奧園美谷股價低開2.4%,收盤跌0.84%,市值83.04億元。自6月份以來,公司股價持續殺跌,期間累計跌幅超過60%。
5位高管集體辭職,為何?
事實上,早前12月13日,奧園美谷董事、執行總裁申司昀也申請辭職,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年底到了不少上市公司開始披露四季度預計財報的時候,奧園美谷的高層卻迎來「大洗牌」,為何?
對於此次人事大調整,一位接近奧園美谷的人士表示,此舉主要是為保持奧園美谷獨立性,減少與中國奧園有過多運營管理上的關聯,本質上是在「去地產化」。
據悉,奧園美谷原名為京漢股份,被中國奧園收購後,進行了更名。馬軍是中國奧園收購京漢股份後的第一任董事長。被收購後的奧園美谷逐步將房地產業務剝離,主攻醫學美容業務。
奧園美谷此次辭任的高管中,多為中國奧園的現任高管。其中,馬軍為中國奧園執行董事、聯席總裁;陳勇為中國奧園副總裁兼地產投資中心總經理。
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奧園美谷董事會中地產背景董事全部退出,與中國奧園「脫鈎」,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奧園美谷的保護。
今年下半年以來,受流動性危機影響,中國奧園旗下約60億元理財產品及多筆境内外債券遭遇兌付危機。值得一提的是,12月30日,hth登录入口网页的中國奧園今日大跌8.72%,自6月份以來,公司股價跌幅超80%。
另外一方面,從中國奧園空降的高管,本身也缺乏醫美業務相關的經驗,換上更有經驗的人士進行管理運營,從長遠來看,有利於奧園美谷更加聚焦於當前醫美的主營業務。
當下顔值經濟盛行。根據國際權威機構的數據,2015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是638億元,2019年擴大至1436億元,預計2024年醫療美容市場規模將達到3185億元,也就是年復合增長率接近20%,行業景氣度相當之高。
有券商表示,綜合來看,市場空間大、定制化需求大,再加上社交文化的帶動,醫美賽道將迎來黃金發展的十年,堪稱「坡長雪厚」。
醫美下遊競爭的白熱化
奧園美谷主營是下遊的醫美機構。目前共有機構四家,華東地區包括浙江省龍頭連天美醫院和杭州維多利亞醫療美容醫院,大灣區内有廣州奧若拉和廣州奧若拉花成兩家門診部。
財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奧園美谷實現營收14.42億元,同比減少1.30%;實現淨利潤2.11億元,同比增長達319.27%,同比扭虧為盈,去年同期為虧損9621萬元;第三季度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6.17%。
對於業績扭虧為盈的原因,奧園美谷在三季報業績預告中表示,一方面是第二季度公司收購的浙江連天美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連天美)並表帶來正向貢獻,連天美4月-9月淨利潤約4618萬元,歸母淨利潤約2540萬元,另一方面是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已於第三季度完成了其中主要房地產項目的股權變更及主要股權款項的收取,出售收益於9月確認。
總的來說,公司處於醫美的業績並表期,隨著地產業務的剝離,2022年公司的資產質量應該得到明顯的提升。據公司公告,未來公司將加快步伐,後續會繼續推進醫美標的收並購工作。
不過,奧園美谷的商業模式存在隱憂。醫美行業確實景氣度高,但最賺錢的卻不是下遊的醫美機構,而是上遊的玻尿酸、肉毒素等產商。
眾所周知,醫美上遊進入門檻高,不僅是技術門檻搞,拿證的門檻也高,所以醫美上遊的利潤率較高,甚至愛美客的毛利率能達到90%以上,被調侃是「女人的茅台」。
而醫美的下遊機構則比較内卷,競爭激烈。其商業模式被認為壁壘不夠,獲客成本高、難以產生規模效應等等。
數據顯示,上遊藥品耗材的產品毛利率平均在50%-90%的範圍内,淨利潤率在20-50%之間;下遊美容機構毛利率在40%-70%之間,淨利率僅有10%左右。
一位醫美從業人士表示,醫美機構在整個醫美產業鏈中可以用「最吃土」來形容。 表面上醫美機構有極高的利潤率,但其中三分之一要分給上遊原料端,三分之一要分給下遊渠道方,自己的利潤還要分給知名醫師防止對方「單飛」,一旦發生醫療風險,醫美機構往往要獨自承擔。
根據艾瑞數據統計,我國的醫美機構大概有8萬多家,具有醫療美容資質的合法醫美機構約13000家。我國的醫療美容機構以民營為主,公立醫院的整容科室佔10%, 大型的連鎖醫美機構佔10%, 包括美萊,藝星,朗姿等,中小型民營醫美機構佔比55%,剩下的25%為更小的單體醫療美容診所。
結語——
奧園美谷目前是轉型加速期,高管的辭職、地產加速剝離,醫美業務佔比會不斷提升,未來隨著醫美滲透率的不斷提升,成長空間還是值得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22日,奧園美谷披露《關於公司部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增持計劃的公告》,其中,胡冉計劃自該公告披露日起的未來6個月内,增持公司股票金額不低於5,000萬元。但直至11月23日增持計劃實施期滿,胡冉實際增持金額為118萬元。
奧園美谷未完成增持計劃的不僅胡冉一人,還包括公司董事、執行總裁範時傑,執行總裁徐巍。 據悉,兩人計劃自2021年5月22日起6個月内增持金額分别不低於1000萬元和1000萬元,但實際增持金額分别僅為100.75萬元和119.58萬元,也較前述計劃金額存在較大差異。
本次高管集體辭職事件之後,原定的高管增持計劃或面臨「泡湯」。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