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國企是改革開放的主線,為中國帶來巨大的財富和社會進步。在40年後,國企改革背負新一輪發展使命和責任,再次出發。
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下發後,國資委認真督導國企改革落地工作,地方積極響應、並落實方案,具體到企業層面,天津醫藥集團、萬華化學混改、中國普天整體產權擬無償劃轉入中國電科等大動作接踵而至。
在2021年底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70%以上的目標和號召下,2021年的國企改革勢也將進入攻堅之年。
十四五開局之年,一切講究真抓實幹。
在國企三年行動方案攻堅之年,北京於近日印發《北京市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為首都國資國企改革明晰目標。
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依託,《方案》把上市作為主要形式,通過混改深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支持和引導國有股東持股比例高於50%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戰略投資者作為積極股東參與公司治理。
在該種混改策略下,北京力爭到2022年每家競爭類企業資本證券化率提升到60%以上,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
但與地方國企改革有差異的地方是,北京作為首都,考慮到首都國有企業特殊的功能定位,方案中關於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舉措較為穩妥審慎。
北京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貴林在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專訪時表示,將在市場化改革、加強國資監管等方面進行創新性探索。
這些探索不排除國企選人、用人先一步市場化。根據方案,國企未來將加快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按職業經理人管理的經理班子成員達到一定數量。企業管理人員將大力推行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以激發人才活力。
梳理近期國資改革行動方案不難發現,國企用人、選人成為國資委督導的一項重點。
據香港萬得通訊社報道,3月31日,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視頻會議,旨在推進國有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
會議強調,各中央企業和地方國資委要明確工作職責和目標任務,健全工作機制和督促考核機制,保證今年底完成各級子企業推行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工作的戶數佔比超過70%的任務目標,倒排工作進度,確保2022年6月前基本完成。
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新型經營責任制下,健全完善國企用人機制,是激發企業内生活力動力的關鍵舉措,是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同時這也意味著,國企改革已經進入企業内部治理層面,有利於激發國企發展活力和内生動力。
和北京發佈節點相近,陝西等地也陸續出印發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在其中擬定了詳細的實施時間和路線圖,其中陝西預計年底前完成70%以上改革任務。
十三五期間,國企發展在量和質上均取得重大成就。
根據國資委數據,截至2020年末,全國國資係統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高達218.3萬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為12.7%。
2020年全國國資係統監管企業營業收入為59.5萬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為7.4%;利潤總額為3.5萬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為10.7%。
國企改革在十三五期間取得重要成果,中央企業混改企業戶數佔比超過70%。隨著改革不斷推進,行業經營效率提升。2020年中央企業實現淨利潤1.4萬億元,同比增長2.1%,全年整體降低社會運行成本1965億元。
在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中,我國國有企業有92家上榜,其中中石化、國家電網名列前茅。
但並非所有的國企都能做到精而優,仍有很多國企面臨或多或少的發展問題,以及大而不優、大而不強的诟病。
此前據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透露,目前國有企業淨資產約70萬億元,總體年回報率不足5%,有的企業回報率甚至趕不上銀行信貸年利率。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基於這個層面講,國企改革就是強身健體。國企改革有利於提質增效、改革創新,並實現企業淨利潤、利潤總額增速高於國民經濟增速。
國企利潤提高,也有利於充實國家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為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國資收益在非稅收收入中佔比較大。
雖然目前稅收收入仍是我國財政常規收入中主體,2020年我國稅收收入規模超12億元,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佔比超80%,但在近兩年減稅降費大背景下,江導致稅收收入增速走低,而國企改革則有助於實現非稅收收入對財政的有效補充。
國企改革帶來的重組和吸並下,在拉動社會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同時,也必將帶來更多發展和投資機會,以及資本市場紅利。
據此前國資委混改意見,混改更多是要聚焦到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所出資企業和商業一類子企業。
在混改比例上,鼓勵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引進持股佔5%甚至5%以上的戰略投資者進來,作為積極股東參與治理,至於非上市公司,相應的股比還可以再大一些。
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推動下,未來國資控股的上市公司也將越來越多,而已經上市的國資企業改革也將吸引優質投資者入市,為資本市場帶來擴容和投資紅利。
根據國資委數據,截至11月8日,我國共有國有上市公司1151家,其中央企上市公司394家,地方國企上市公司757家,國有上市公司數量佔整個上市公司總數的28%,但是市值佔到全市場總市值的44%。
作為國企改革攻堅之年、關鍵之年,2021年剛剛走完一季度,國企改革已經數次攪動資本市場。
例如,近日天津市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醫藥集團」)將67%股份轉讓給津滬深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津滬深公司」),完成混改。
在資本市場,醫藥集團控股中新藥業(600329-CN)、天藥股份(600488-CN)2家A股上市公司和邁達科技(430220-OC)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
本次混改引入的參與者津滬深股東由國資和民營構成,包括上海琉璃光醫藥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琉璃光醫藥」)、深圳市前海富榮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瑞測生物醫藥發展有限公司和海南經濟特區友盛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比例分别為35%、34%、16%和15%。
混改後的國有企業通過吸引多種類型的市場化資本,既可以獲得股權回報,還可以成功實現股權的多元化,有利於推動公司内部治理,實現機制市場化。
而對於參與到混改里的非公資本而言,借助國企上市平台,既能實現投資收益,又能與國資共舞,參與到高壁壘的行業,站到很高的起點,可謂共赢。
當然混改只是國企改革的一種形式,央企與央企混改、央企與國企混改等多種形式改革早已經百花齊放。
眼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重組獲批、冀東水泥吸收合並金隅水泥方案落地……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落地有聲、碩果累累。
撰稿:砍柴人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