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壓鑄板塊卷土重來。
9月7日,合力科技(603917.SH)強勢漲停,報收36.58元/股,市值57.36億元。自6月份開始,公司股價就啓動上升趨勢,期間最大漲幅超過250%。
在合力科技帶動下,泉峰汽車(603982.SH)、拓普集團(601689.SH)、瑞鹄模具(002997.SZ)等股價紛紛上揚。
一體化壓鑄前景幾何
何為一體化壓鑄?
傳統汽車生產制造由衝壓、焊裝、塗裝、總裝四大工藝組成。其中,衝壓就是將金屬板材壓制成車身所需的各個組成部件,而一體化壓鑄則把衝壓與焊裝改為壓鑄,前兩步合成一步,直接鑄造出大部件。這不僅改變了衝焊塗裝的汽車生產制造工藝,更是從思維上對傳統造車方式的改造。
該技術熱潮的掀起需要追溯到新能源汽車的鼻祖,特斯拉(TSLA.US)。
2020年9月22日,馬斯克宣佈Model Y將採用一體式壓鑄後地板總成,由於衝壓和焊接兩個工藝被合並,零部件數量驟減,並且大幅減少了機器人的使用。
同時,一體化壓鑄採用整個鋁合金結構件,可大幅降低車身重量,進而減少電耗或油耗。以1.5噸乘用車為例,使用一體化壓鑄技術和鋁合金材料可減重約30%。燃油車可減少約5%的油耗;新能源車可減少約10%的用電量。
這符合汽車輕量化趨勢,為了提升能源效率、提升續航里程,響應「雙碳」政策,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發展成為必然。
同時該技術也進一步降低造車的成本。據特斯拉的實踐,特斯拉Model Y從Model 3車身後地板70個零部件降到2個,成本下降約40%。
由於制造流程的精簡、成本下降以及減重等優勢,在特斯拉示範效應下,國内新勢力蔚來(09866.HK)、小鵬(09868.HK)和高合,以及海外主機廠大眾、奔馳和沃爾沃,也開始擁抱這一技術,一體壓鑄技術被譽為「汽車制造革命」。
據天風證券測算,預計從2023年開始一體化壓鑄的市場空間將迎來快速提升,國内一體化壓鑄市場空間到2025年預計將達300億以上的規模,2022-2025年的復合增長率達238%。
隨著行業景氣度提升,眾多企業參與而來,一體化壓鑄的上遊包括原材料、壓鑄機設備、模具,中遊為壓鑄商,下遊則是各家主機廠,產業鏈上下遊均積極擴充產能。
資料顯示,合力科技正積極推進大型復雜一體化壓鑄模具項目,配備1000 噸合模機,支持萬噸級大型模具裝配;推動高強度、高延伸的鋁合金部品在新能源、電動車、軌道交通、高鐵、航空等領域的應用。
營收增長乏力,業績下滑明顯
合力科技成立於2000年,位於浙江寧波,深耕汽車零部件行業,公司主營產品包括模具、鋁合金部品等,其業務營收佔比分别為52%、39%。目前公司已實現模具間接供應理想汽車(02015.HK)、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新能源車企。
翻看公司業績,近些年營收增長乏力,2018年至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别為6.1億元、6.11億元、7.17億元、7.04億元。
同期公司淨利潤分别為0.98億元、0.76億元、0.84億元、0.65億元,業績呈現下滑態勢。合力科技表示2021年淨利潤的下降系公司主要原材料鋁錠、模具鋼漲價所致。
時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營收3.12億元,繼續同比下滑11%,歸母淨利潤為0.28億元,同比下降23.9%。
汽車零部件行業本就競爭激烈,行業分散,上遊受鋼鐵等大宗價格影響較大,下遊為汽車巨頭,在產業鏈中話語權不高。
雖然,目前業績表現不儘如人意,但貴在合力科技身處一條前景廣闊的賽道,而且公司自身也很會迎合市場,把一體化壓鑄視為新的增長點。2021年,合力科技積極推動並完成「年產100套大型精密壓鑄模具及150萬件鋁合金部品技改擴產項目」,設備已經投入生產,並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從行業競爭看,一體化壓鑄技術的壁壘之一,在於材料方面依賴於免熱處理鋁合金材料。
在免處理、去應力處理合金材料方面,合力科技積極推動鋁合金材料的研發與應用。通過探究合金成分搭配對合金機械性能的影響,尋找到在保持一定強度的情況下提升延伸率的方法,使獲得的產品在鑄態下直接達到理想性能,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結語——
傳統的汽車零部件行業刮起一陣春風,不少公司都進軍一體化壓鑄,合力科技也不例外,其股價積極反彈,也體現市場的樂觀預期。
不過一窩蜂的資本追捧,也引發過度競爭,任何技術的滲透都不是一蹴而就,期間免不了波折,公司能否在激烈競爭中分得一杯羹,具有不確定性。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