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華社訊】12月6日,仲量聯行12月4日發佈的《香港住宅銷售市場綜述》指出,以過去一年的一手住宅成交量,推算現有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樓花及已落成項目未售出的單位數目),住宅市場已由2023年高峰期需時101.6個月消化新供應,回落至今年10月的78.2個月,預期新盤庫存將於明年底緩和至供需較平衡的水平。
房屋局預計未來三至四年將有約108,000個私人住宅單位供應,較2021年樓價高位時僅增加一成。住宅新供應,由2021年12月時需時54.4個月消化供應量,急升至2022年的95.4個月,並於2023年見頂至101.6個月,反映市況下行。最新數據則顯示,截至2024年9月已回落至78.2個月,反映新盤供應量高企的情況正逐漸改善。
仲量聯行項目策略及顧問部資深董事李遠峰表示:「展望2025年,若一手成交量能回復至每年18,000個單位(較2024年預期高不足一成),住宅新供應可望於2025年12月降至只需58.0個月便可消化,接近2021年較為平衡時期的水平。雖然現時未售出單位存貨量仍高,但前瞻性供應指標卻呈相反走勢。最值得注意的是,已批出土地上可隨時動工的單位數目的潛在單位數目已降至10,000個,為2012年有紀錄以來新低,並較2023年3月的25,000個大幅回落,預示中期存貨增長或會放緩。此趨勢長遠可緩和新盤價格戰的情況。」
此外,發展商積極管理其發展項目,實際供應過剩的程度或較統計數字所反映的更為溫和。供應管理策略包括:調整施工時間表、改變項目用途及優化推盤步伐。新鴻基地產因設計變更而修改掃管笏項目時間表正正反映這趨勢。此外,2024年至少七個住宅項目將部分未售單位轉作出租用途。這些策略性應對或令實際供應低於預期數字,加快市場回復健康水平。
仲量聯行研究部資深董事鍾楚如指出:「展望未來,影響本港樓市的主要宏觀因素正見緩和,惟地緣政治不明朗,特別是中美貿易戰或會升溫,仍是主要憂慮。儘管目前市況復甦路途仍見曲折,但基本因素改善將為市場穩定帶來契機。」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