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蔚來汽車、比亞迪出海的新聞傳得沸沸揚揚,隨著車企積極出海參與全球化競爭,下遊的電池廠商也在努力跟進。
美國密歇根州州政府官方發佈消息稱,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國軒高科(002074.SZ)的美國子公司Gotion將斥資23.64億美元(約合168億元人民幣)在密歇根州的大急流城(Big Rapids)建設電池正負極材料工廠。
項目將分期建設,最終建成後每年可生產15萬噸正極材料和5萬噸負極材料。
是否有計劃在當地建設電池工廠,並無過多透露。
這些上遊的原材料的去向無非就兩種:要麽賣出去,要麽内部消化。
鑒於密歇根州當地並沒有電池廠商,因此賣的可能性並不大,如果要内部消化,那麽接下來,國軒高科大概率會投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生產線。
01國軒高科的出海策略
這倒不是國軒高科第一次出海了。
2022年7月,國軒高科的首座海外工廠落戶德國哥廷根。
這是一家鋰電池廠,佔比面積約17.4萬平方米,規劃產能18GWh,分兩期進行,一期年產目標6GWh,計劃2022年底正式啓動,2023年9月正式投產;二期年產目標12GWh,投產時間未定。
國軒高科之所以積極出海,一方面,主要還是為了與其金主——大眾汽車的互動更為緊密。
2021年底,大眾中國入股國軒高科,並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26.47%,大眾投資國軒高科顯然不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而是看中了對方手中的電池資源與技術。
雙方在上下遊產業鏈上的關系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國軒高科出海的第一站選擇了德國,這可是直奔大眾汽車而去的。
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缜近期在世界制造業大會上稱,公司計劃在2025年實現300GWh電池產能,其中200GWh在中國,剩餘100GWh電池產能會分佈在歐洲、美國和東南亞。
另一方面,其競爭對手們(尤其是寧德時代)也在忙著出海搶佔市場,「出海」本身已經構成國内電池廠商們競爭的一個維度,是實力的名片。
SNE Research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份額達到了34%,裝機量為69GWh,其中,海外市場的裝機量為16.2GWh,市場份額為18%。
而國軒高科同期的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5.8GWh,海外的裝機量雖然沒有公佈,但其公佈的海外收入為7.72億元,同比增長358.28%。
寧德時代海外建廠雄心絲毫不掩飾。3月,被問到是否美國建廠的時候,董事長曾毓群放言稱「美國市場一定會去」。
02美國鋰電產業現狀
美國或將繼中國之後,成為擁有全球第二大鋰電產業集群的國家。
儘管美國在鋰電方面的技術積累已經落後於中日韓,但畢竟是「車輪子上的國家」,下遊的消費端對汽車的需求量大,這會促使車企、電池廠商、材料廠商赴美開拓市場。
美國發展動力電池的策略就是招商引資,給予優惠。比如,此次為了吸引國軒高科投資,密歇根州將提供約1.75億美元投資激勵資金,此外國軒高科工廠將建在指定的復興工業區,區内企業會享受各類稅收優惠政策。
今年5月,美國能源部就宣佈,將撥款31.6億美元,用於加強美國本土動力電池制造業的發展。
美國前不久通過的降低通脹法案要求,電動汽車的電池至少50%在美國制造,才有資格享受聯邦折扣。
7月,松下聞風而來,選擇了堪薩斯州安營紮寨,計劃投資40億美元建電池廠。
當月,福特汽車和韓國電池制造商SK 成立合資公司,雙方持股比例均是50%,計劃到2025年在美國新建3座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工廠。
8月,LG新能源與本田雙方商定將投資44億美元在美國建立產能達40吉瓦時(GWh)的動力電池廠。
生產動力電池的主要原料:鋰、钴、錳和鎳,主要生產地都不是美國。
此外,從開採到提純,再到加工,整個產業鏈幾乎都不在美國企業的手上。
因此,美國再從零做起、扶持本土產業已經不太可能,長期策略是引進外資。
結語
從下遊的車企,到中遊的電池廠商,再到上遊的原材料,新能源整條產業鏈都在出海。
美國對「鋰電等新能源」的渴望對國内來說是大機遇,但出海也有挑戰,也有競爭對手,比如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超四成是來自日韓兩國,比如LG新能源、松下、SK等。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