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諾獎一頒布,大家都會問——這研究是個啥?這些人是誰?和我們有什麽關系呀?要知道這些人類的頂級智慧,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了。而今年的諾獎,又是量子”穿墻術“、又是20年內癌癥可治、又是《三體》里的低維展開,精彩紛呈,我總結了三個核心學術突破、兩個趣味現象和一個底層邏輯,一口氣帶你看懂今年的諾貝爾獎。
嗨,大家好,我是杜蘭,帶你一起探索科技前沿。
三個核心亮點:
第一,物理學獎
你肯定聽過量子計算機比超算快百萬倍,但量子比特其實特別“嬌貴”,很容易出錯。今年獲得物理學獎的三位美國科學家 —— 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爾·德沃雷特(Michel Devoret)和約翰·馬丁尼斯(John Martinis),就是解決這個關鍵問題的人。
他們幹了件顛覆認知的事:用超導體搭建了一個掌心大小的電路,讓電路里的粒子像會 “穿墻術”一樣穿過絕緣層,而且粒子的能量還是“一份一份”的,和量子的特性一模一樣。聽不懂吧?
在量子世界,有一個”量子隧穿效應“,如果你扔一個小球向墻,它可能會像嶗山道士一樣,念個咒語就能穿墻而過,這就是量子力學的基本特點,但之前在宏觀世界一直實現不了,大家都說宏觀世界歸牛頓力學管,量子世界歸量子力學管。
而今年獲獎的這三位科學家相當於把量子世界“拽”到了宏觀電路里,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創造新的結構,現在谷歌、IBM 研發的量子計算機,靠的就是這個原理,說它是量子計算的 “地基”,一點都不誇張。
第二、化學獎
化學獎頒給了一種叫 “金屬有機框架(MOF)” 的材料,研發者是日本科學家北川進和另外兩位學者。這種材料的內部全是蜂窩狀的小孔,一克粉末的表面積鋪開後,居然能有足球場那麽大,就跟《三體》里的智子低維展開一樣。
它的用途特別廣:在沙漠里能“抓”水,每公斤每天能提取 5 升水;還能像海綿一樣吸收二氧化碳;甚至能安全儲存氫氣,讓燃料電池車能跑上千公里。以後不管是應對氣候危機,還是解決水危機,這種材料都可能成為關鍵武器。
第三、生理學或醫學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今年這三位科學家發現了免疫系統里的 “調解員”,也就是調節性 T 細胞。簡單來說,這種細胞能阻止免疫細胞 “自己人打自己人”,從根源上幫我們避開類風濕關節炎、Ⅰ型糖尿病這些自身免疫病。
現在,基於這個發現的療法已經進入了臨床試驗,未來就連器官移植時的排異問題,可能都不再是難題了。而且獲獎者之一的阪口志文還說,結合免疫療法,20年內癌癥將不再是可怕的疾病。
看完了三個硬核科技,我還有兩個觀察:
第一、年齡不是限制,堅持才是科研的底色
這屆諾獎得主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年齡普遍偏大。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科學家阪口志文已經74 歲,物理學獎的克拉克更是 83 歲高齡。但你千萬別覺得“老了就搞不出成果”,阪口志文從發現調節性 T 細胞,到最終拿到諾獎,足足堅持了三十年。
這正好印證了一句話:真不用怕自己不再年輕,要在科學的海洋里慢慢探索、持續深耕,“頑固”堅持下去。而年輕人要珍惜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樣就能看到新的可能性,不知不覺就會到達令人興奮的境界,所以我一直在說熱愛和堅守。
第二、日本的 “諾獎速度”:耐心和投入是關鍵
本世紀以來,日本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已經達到了22人。要知道,日本在 2001 年曾喊出“50 年30個諾獎”的目標,現在只用了不到 25 年,就完成了三分之二。
背後的秘訣其實很實在:一方面,政府給基礎研究砸錢從不手軟,像阪口志文的實驗室,常年能拿到最高級別的資助,而且他還能自主決定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評價體系特別寬容,允許科學家“十年磨一劍”,不用急著出短期成果。這種對科研的耐心,正是催生出好成果的關鍵。
除此之外,這屆諾獎還有個特別有意思的點,得主們的 “佛系” 反應。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瑪麗·E·布倫科(Mary E. Brunkow)接到瑞典方面的獲獎電話時,以為是詐騙電話,掛了翻個身繼續睡覺;另一位得主弗雷德·拉姆斯德爾(Fred Ramsdell)當時正在戶外徒步,手機調成了飛行模式,直到他妻子晚上看手機,兩百條祝賀信息湧入,他才知道自己獲獎了。
他們的淡定其實恰恰說明:其實對真正搞科學的人來說,諾獎再金光閃閃,也不過是他們在科學與真理的海洋里遊泳時,偶然碰到的一朵帶光的浪花而已。
回頭看 2025 年這屆諾獎,從量子電路到神奇材料,從免疫奧秘到科研生態,藏著的其實是同一個道理:偉大的成果從來不是急出來的,而是熬出來、拼出來的。不管是搞科研,還是做其他行業,只要像這些科學家一樣堅持深耕,說不定哪天,你也能遇到屬於自己的那朵閃著金光的浪花。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或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