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熱門搜尋:

聚焦大灣區|民營經濟展活力,產業創新是未來!
原創

日期:2021年4月28日 下午8:38作者:李瑩編輯:lala

進入4月,和氣溫一起升高的,還有粵港澳大灣區的熱度。

近期粵港澳大灣區備受關注,上百名記者奔赴粵港澳大灣區採訪報道,中央專項資金對粵港澳大灣區直接進行投資,海南博鳌論壇討論了粵港澳大灣區現象,並將其列為分論壇「城市群帶動發展」的主題。

粵港澳大灣區熱背後,既是國家戰略,也是對肩負國家創新產業集群發展使命的大灣區的一種鞭策。

在目前國際形勢下,中國亟待解決科技創新、製造業升級改造發展命題,而自身資源禀賦在國内具有天然優勢,且產業類型儲備相對豐富的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提振國内經濟的領頭雁。

是時候展現粵港澳大灣區真正的實力了。

民營經濟閃爍活力,產業創新之城閃耀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果斷表示,區域經濟他就看好兩個地方:一個長三角,一個珠三角。

理由是,民營經濟越發達的地方越具有活力,越具有增長動力,這種增長的動力會吸引更多的資源到區域來。

粵港澳大灣區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根據《2020年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單,粵港澳大灣區上榜企業有108家,佔比21.6%。前十名中,有4家總部位於大灣區,佔據半壁江山。

在民營經濟中,深圳就包攬了規模最大的三家,分别是榜單價值近5萬億元的騰訊控股、價值1.48萬億元的中國平安保險和價值1.1萬億元的華為。

華為、平安、騰訊、正威集團、比亞迪等,大疆、華大基因、光啓、優比選……一個個「頂天立地」的產業巨頭成長於粵港澳大灣區,領跑國内乃至世界各細分產業,閃耀全球。

從上述一個個響當當的名頭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創新的力量,科技創新、金融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的活力激蕩香江。

在這塊民營經濟高地上,產業創新成為企業競跑的方向。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東京-橫濱」科技集群。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九市發明專利授權量6.9萬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3.9萬件,分别佔全國13%和15%。

另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2020年PCT專利全球企業50強中,中國共計13家企業入圍,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企業9家。

華為擁有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及企業PCT專利申請量最多,為5464件;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1801件,位列第二;中興通訊擁有1316件,和平安科技的1304件數字很接近。

從自主研發能力上看,這些民營企業已踩著山寨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帽子」,成長為世界級企業。

華為内部統計數據稱,華為2020年華為總營收1367億美元,增長11.2%,利潤99億美元,增長10.4%。

連續數年成為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廠商,華為的海外收入是彰顯其世界級科技企業的含金量,一度貢獻了65%的收入比重。

無人機暢銷全球100多個國家的大疆,獨佔全球無人機的市場份額高達70%,成為全球創新企業中的「超新星」。

正是無數個「華為」、「大疆」,奠定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基礎,並成為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必要支撐。

資源禀賦優異不辱使命,新命題發展下的機遇和挑戰

在國内眾多城市群中乘風先行,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先天的資源禀賦。

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擁有特别行政區的法律地位,其市場經濟體制與相關制度運行體系相對更加成熟。

而深圳作為世界之窗,在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中也積累了產業技術優勢,並輻射帶動廣東省、乃至珠三角的經濟騰飛。

從產業機構看,以廣東省為例,2020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110760.9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769.99億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3450.17億元,同比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2540.78億元,同比增長2.5%。

一般而言,在工業經濟向創新產業演化過程中,經濟增長將由工業拉動向服務業拉動轉變。具體而言,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並成為第一大產業,第二產業佔比呈現緩慢下降趨勢。

廣東擁有粵港澳大灣區9座城市,以廣東省為代表,可以大概窺出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逐步過渡到服務經濟,並進入創新產業帶來的經濟結構轉型。

根據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獨特的資源禀賦,《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為每座城市量體裁衣。

珠海、佛山將作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佛山還將被支持深入開展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

深圳、東莞則是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的核心;東莞等市將被支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香港則將被支持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

縱觀粵港澳大灣區,不論在經濟體制上還是在資源禀賦上,灣區各城市間都具有著很強的互補性。

但仍要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梯隊間發展依然具有不平衡性,各方面差距依然較大,部分地區和領域還面臨發展瓶頸,存在資源能源約束、生態環境壓力等多方面挑戰。

金融開放,為創新插上翅膀

產業創新需要多方面要素支撐,例如勞動、土地、資本等要素供給。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世界其他灣區不能比擬的人口優勢,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僅6669.92萬人,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達到7264.92萬人,比上年增加近150萬人。其中,珠三角九市常住人口佔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總量的88.74%,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别行政區分别佔10.32%和0.94%。

尤其是深圳、廣州這類新興產業發達,傳統產業升級較快的城市。2019年廣州、深圳兩個超級大城市的人口分别比上年淨增40.15萬人和41.22萬人,佔同期珠三角核心區常住人口增量的55.73%。

人口加速流入,將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紅利延長,年輕勞動力在國内較有優勢,以5%的人口創造了12%的GDP,取得更強大的人口經濟效應。

從現有發展格局看,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灣區經濟體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灣區,發展潛力處於領先狀態。

在土地方面,雖然深圳狹義上的土地問題較為突出,但珠三角卻擁有廣大的腹地,粵港澳九城之間資源可以差異互補。

廣義上,產業創新的空間已經足夠宏大。在2021年4月舉辦的城市創新發展院士峰會上,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楊偉強介紹,廣州預計2030年可提供高質量發展產業空間3.4億平方米,50%以上的就業人口可在30分鍾内到達工作場所,達到國際一流城市水平,可新增107所優質中學,98家三級醫院,比現狀翻了一番。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間一衣帶水,形成犄角之勢,區位優勢有利於人口、土地、金融等各要素之間的自由流動。

打造新興產業集群,金融是不能不說的沃土。融資,上市,再融資,資本的助推是創新的一大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州、深圳和香港三大金融重鎮,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擁有政策開放優勢,擁有深交所、港交所兩大證券交易所。

目前深交所正在試點改革,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明確指出,支持深交所建設優質創新資本中心和世界一流證券交易所,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債券發行平台,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豐富債券市場品種,打造科技創新企業直接融資高地,建立連接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全國性綜合服務平台。

就在深交所醞釀大變革的同時,隔壁一水之隔的香港交易所也在承接中概股的回歸,迎來更多新經濟公司,上市公司主體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作為承接中國對話世界的重要窗口,粵港澳大灣區將會誕生一批明星公司,並通過香港走向世界。

撰稿:李瑩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

相關文章

12月1日
灣區發展股價跑赢大市的背後,是改名換運,還是硬實力?
5月21日
合和公路基建:借力港珠澳大橋,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的「黃金三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