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熱門搜尋:

【物管動態】「大魚吃小魚」模式開啓!2021年一季度物管大規模收並購佔主導
原創

日期:2021年4月20日 上午8:56作者:沈大班編輯:Sukie

目前,繼「物管赴港上市潮」之後,「收並購潮」成為物管行業新的熱詞。

2020年,隨著物管企業赴港上市籌資的增加,收並購操作明顯增多,「存量+增量」逐步成為物管企業直接實現管理面積規模的擴大的主要發展模式。

2021年,物管行業按下收並購「快進鍵」

2020年我國物管在防疫期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讓物管企業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二級市場物管板塊更受到極高的追捧。不少物管企業更是搭上赴港上市的資本快車,駛向萬億藍海。

與此同時,包括碧桂園服務(06098.HK)、華潤萬象生活(01209.HK)、雅生活服務(03319.HK)、融創服務(01516.HK)等大型品牌物業企業借助資本優勢,通過收購存量物業公司、復制物業管理經營,直接實現管理面積規模的擴大。

2020年,上市物管企業全年發生收並購活動共53起,較2019年全年增長約47.25%,涉及金額達92.14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同比增長54.29%。其中,前十大交易總金額達76.84億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43.57%。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收並購前十大交易中,碧桂園服務成為2020年物管行業收並購市場「最靓的仔」,佔據三席,涉及金額達43.4億元,約佔2020年上市物管企業收並購總金額的47%。其中,24.5億元收購滿國康潔70%和15.12億元收購城市縱橫100%股權,位居前十大交易額前兩位。

2021年,即便A、hth登录入口网页市場各大權重指數波動較大,物管收並購熱度依舊不減,而且「大魚吃小魚」趨勢愈發明顯。2021年一季度,上市物管企業共發起13起收並購活動(包括基礎物管服務項目7個,專業服務項目6個),涉及金融為95.77億元,已經超過2020年全年92.14億元總收並購額。

與往年不同的是,2021年一季度物管企業收並購活動中,大型物管公司出手非常果斷且闊綽,共有4筆收購資金在10億元以上,涉及的企業分别是碧桂園服務、恒大物業(06666.HK)、合景悠活(03913.HK)及未上市的龍湖嘉悅物業。

在這4筆收並購活動中,碧桂園服務依舊是主角,以54.32億元並購藍光嘉寶服務(02606.HK),約佔2021年一季度物管企業收並購總金額的56.7%。碧桂園服務這筆並購案件,打響2021年一季度物管行業收並購的第一槍,也預示著物管行業「大魚吃小魚」的競爭格局日益顯著。

步入4月份,包括融創服務、佳源服務(01153.HK)、彩生活(01778.HK)多家上市物管公司明顯加快收並購步伐,以擴增自身在管面積,以及多元的收入來源。

收並購潮背後:再融資成為收並購重要推手

在房地產行業監管持續收緊的大背景下,動辄十幾二十億元的收並購金額,讓不少投資者質疑錢如何而來。

財華社認為有以下三點支撐物管企業進行大規模收並購:

第一,上市物管公司很大一部分收並購資金是來自於IPO籌集的資金。據中指物業研究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共有18家物管企業成功上市,創出新高。其中,17家在港交所,1家在A股。值得注意的是,17家在港新上市物管公司通過IPO市場累計融資約695.37億港元,遠超之前歷年所融資金額總和。

  • 借助股權再融資,進行收並購操作。以收並購達人碧桂園服務為例,據Wind數據顯示,上市至今碧桂園服務累計進行兩筆配售操作,合計籌資97.45億港元。據公告顯示,籌得資金多數用於收並購操作。

可以預見的是,在物管行業高景氣度及收並購大勢所趨的大背景之下,物管企業通過增發、配售等股權融資方式,進行收並購的情況勢必會有所增加。

  • 物管公司自身不斷增長的造血能力。據中指物業研究數據顯示,hth登录入口网页40家物管上市企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超1,100億元。前三甲分别為碧桂園服務、恒大物業及華潤萬象生活。據三者發佈2020年業績報顯示,碧桂園服務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52億元,恒大物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26億元,華潤萬象生活現金總額(包括受限制銀行存款)的106億元,分較2019年末分别約同比增長1.2倍、17.4倍及6.9倍。其中,恒大及華潤萬象生活現金流大增,均因上市籌資帶來的影響。

尾語:

從企業長足發展角度來看,物管企業通過收並購不僅可實現規模化發展,聚焦區域減少管理成本,還可以通過科技賦能,提升運營效應及多元收入,推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獲得資本的關注及認可。

但是,從經營風險角度來看,收並購背後,可存在一定潛在性風險。具體而言,收並購的時候會有一些對賭條款,往往會對扣非淨利潤、營業收入與管理面積等方面進行對賭。

對賭是把雙刃劍。如果收並購之後,在人力、戰略、文化等整合過程中,遇到不順的地方,企業之間協同作用並未得到充分體現,很可能就導致業績對賭不及預期,可能會帶來商譽減值的風險。因此,收並購之後,才是真正考驗企業整合及管理能力的時候。投資者在關注企業收並購可能帶來短期業績增厚的利好同時,應該留意企業商譽變化。

文:沈大班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

相關文章

2月5日
巨頭來襲!快手的流量戰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