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戰爭不一般,連馬雲都下場了。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 馬雲在上周六、日要求淘寶閃購“穩定在8000萬單”,先提升能力,鞏固好基礎,再往上沖。
看來,送外賣,還真沒大家想的那麽簡單!
空前重視,巨頭千億補貼,當美國的馬斯克搞大模型的時候,中國巨頭為什麽還在all in 外賣呢,圍繞9.9漢堡奶茶咖啡纏鬥呢?
看似荒誕的價格戰背後,隱藏著中國互聯網產業周期律的殘酷寫照,存量市場下的零和博弈成為唯一選擇。
盡管十年前也有一場外賣大戰,但兩場打的思路還真是不一樣。
2015年的第一輪補貼大戰是典型的"用戶習慣養成"戰役。那個時候點外賣還是電話,沒人知道可以用app。
大家爭奪的,是誰能建出最大、最吸引人的餐館集合應用,讓用戶習慣於來這里尋找食物和移動支付,而不是去別的地方。讓用戶來了,餐館和騎手才能來。
但現在思維變了,大家搶的不是外賣平台,而是大消費平台。戰役從服務深入到基建層——城市快速配送網絡。
一說到網絡,那就逃不開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三個平台,兩功一守,搶的用戶心智是,30分鐘萬物送達。
送外賣,利潤微薄,可做可不做;但送萬物,是生死存亡的大大事,打得是傳統電商的基本盤,是生存,不得不戰,也不敢不戰!
一旦卡死對源頭配送基建的用戶習慣,那其他電商平台就更沒什麽增量機會了。
用戶習慣你這里的快,就無需要別人的慢,習慣了你這里購物,就不太看其他平台。用戶總時長是固定的,此消彼長。
因此,當阿里看到京東和美團打得火熱的時候,明顯坐不住了。
他們原定於 618 期間上線的「淘寶閃購」項目,被直接提前了近兩個月,在 4 月 30 日急匆匆地上線。
這本質是場關於"用戶時間貨幣化能力"的終極較量,是關乎未來十年誰能掌握增長主權的戰爭。
而這就牽涉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存量之下,分久必合。別看手機app多,但大家平均裝機量也就30個左右,常用的可能就更少了。
用app跑馬圈地做用戶數據的時代已經過去,分散的app流量,反而會稀釋集團品牌、服務認知。
在到家業務上,京東是巨頭里發力很早的,口罩期間靠送藥做的增長也不錯,但就是各種服務太分散沒有形成認知的合力,反而近幾年勢頭沒有美團大了。
阿里顯然也是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不在讓餓了麽漂流了,並且還把飛豬等業務也納入進來。
這麽看,最劃算的方式,就是把分散指頭歸攏成拳頭,打造一個超級入口,塑造一個超級app,形成一個統一的對外認知,用“唯一”形成拳頭般的合力,爭個市場第一。
這麽一看,看似瘋狂的外賣大戰,巨頭們的戰略思考是極其理性的。對增長停滯的恐懼,對被對手超越的恐懼,足以讓巨頭all in外賣,這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基本盤、生存線。
那麽,外賣大戰的錢是不是就影響巨頭們做科技研發了呢?
這樣擔憂,就是大可不必了
作為前上市公司高管的我,和大家分享一些經驗,每家公司都會預留好一年營銷預算,這是做年度規劃事後就規劃好了,未來會記入財報的銷售費用,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用途就是做用戶增長。
這筆前即便不會發給用戶做補貼,也會投放到渠道去賣量,吸引用戶來平台注冊、消費。
如今,外賣大戰打起來,有社會關注度,把錢放在用戶上做補貼,肯定是一種被測算過的高性價比方式。
劉強東也說過,做外賣虧的錢,比買流量劃算。
如今,外賣大戰關注度更高了,把錢放在用戶上做補貼,肯定只會比賣量更劃算。
別看三大平台千億補貼是大花錢,年終一段費用效率,或許還是省錢了。
如果從財報投入來看,大廠在AI投入可以點沒減速、也米含糊。他們並沒有因為waimai,忽略了ai。
今年年初,阿里就宣布未來三年,要投入3800億元建設AI基礎設施。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阿里過去十年的科技投入總和。
而從財報來看,阿里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截至4月底,阿里通義已開源200余款模型,全球下載量超過3億次,成為全球頭部的開源模型家族。
錢沒少花,事兒沒少幹,結果沒少拿。
而美團,每年在AI上的投入超過百億元。
對於ai ,巨頭不僅做了,還把ai應用在了外賣大戰上,可以說外賣大戰本身就是ai技術降本增效的應用大練兵。
比如說美團,截至2024年底,她的無人機累計開通53條航線,配送訂單量超45萬單,無人機與騎手協同,可以把日單量從50提升到300!
餓了麽智能化商家經營體系中,智能開店助手、智能店裝、智能發品、智能選品托管、智能美圖、經營診斷、營銷智投等在內一攬子AI產品工具,已經幫助數十萬商家的顯著提升經營效率
從騎手到商家,從客服到支付安全,從服務到內容,ai已經充斥在本地生活的全鏈條上。
其實三大巨頭的外賣大戰,何嘗不也是在為自己ai找應用落地的出口嘛。
ai技術再先進,因終究要回到事上磨,才能更高效更有用。而外賣大戰中積累的數據與拆解任務的經驗,對發展ai可能也是一筆寶貴的資產。
也許現在看來,巨頭們ai在用戶側感知不夠,功能簡單,但事情最重要的先幹出來。
從最小的事情做起,幹起來 跑起來,叠代起來,就是在勝利的路上。
就像我們的手機,十多年前還是山寨機橫行,如今從銷售量到芯片再到系統,我們已經超越或者比肩那些我們仰望的手機巨頭了。
時隔十年,雖然消費者收到的還是奶茶咖啡喝炒菜米飯,但背後的路徑和技術已經大不相同了,他們已經深度和AI綁定在一起了.
現在外賣大戰,打的既是是生存的現在,也是巨頭們AI的未來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或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