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不會用AI的人被淘汰來得這麽快。
就在上周,微軟宣布,從 2025 年 7 月新財年開始,所有員工用 AI 工具的情況都要算進績效考核里。開發人員的代碼生成需結合 GitHub Copilot 輔助,銷售崗位要用 AI 提升客戶提案的成交效果,就連 HR 篩選簡歷,也要參考 AI 工具的使用效率。
這可不是微軟某個部門的小試點,而是18萬微軟員工都得遵守的鐵律,這就相當於直接宣告:從今以後,會不會用 AI,可能比加班多不多更重要。
那為什麽微軟要下這麽狠的手?
表面上看,是他們發現自家AI工具用得不夠好:員工如果只停留在基礎應用,就錯失了AI帶來的效率紅利——比如Copilot本可幫程序員節省55%的編碼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精力去攻克核心難題和創新,但自家只有23%的員工會用高階功能,很多人還停留在讓AI寫個郵件開頭的初級階段。
外面的競爭也逼得緊,Cursor這些新興AI工具在代碼補全速度上已經超過了Copilot,微軟必須讓員工多用自家工具,畢竟AI要通過人類用戶的不斷反饋才能持續進化。
但往深了想,這其實是企業在AI時代的生存本能。未來企業的競爭力,全看員工能不能讓 AI 變成自己的“超級助手”。當AI接管了60%的標準化工作,員工就能從繁瑣事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於那40%真正體現人類獨特價值的部分——創意、決策、深度溝通。這不僅提升了工作成果的質量,也讓員工的工作體驗更富挑戰性和成就感,就成了企業真正的護城河,微軟正是要用考核倒逼員工抓住這個核心優勢。
那這套考核具體怎麽操作呢?
微軟設計了三層 “過濾網”:
第一層是基礎合規,要求寫郵件、寫代碼、記會議記錄這些高頻工作必須開著Copilot,系統會自動記錄你用了多久、覆蓋多少任務,就像以前公司強制用企業微信打卡,現在變成了 “AI 使用打卡”。這是門檻,也是福利起點。強制使用意味著微軟為員工配備了強大的AI助手,也就是Copilot,它能自動幫你處理郵件草擬、會議速記等高頻瑣事,省下的時間也是員工的財富;
第二層是效能增值,不同崗位有不同硬指標,開發崗30%代碼由AI生成只是起步,還要看你調試AI代碼的速度;銷售崗得用AI把客戶需求分析時間壓縮60%;就連行政崗,AI生成的會議紀要準確率都要達到90%。這一層直接掛鉤績效產出,因為AI並不是負擔,而是達成甚至超越目標的加速器。想象一下:銷售能用AI快速精準分析客戶需求,更快簽單,提成自然更高;行政用AI生成高準確率紀要,省下大量整理時間,能投入更有價值的事務。這不僅是考核達標,更是工作效率和業績的躍升;
第三層是創新應用,如果員工能用AI搞出大動作,比如用Copilot搭建自動化報表系統,或者開發出AI客服優化模型,這些成果直接和升職掛鉤。說白了,微軟的邏輯是:會用AI是及格線,能用AI搞創新才是加分項。能用AI工具創新解決業務痛點,如搭建自動化報表、優化客服模型,不僅能帶來顯著的業務成果,更是個人能力的絕佳證明,直接關聯升職加薪。微軟鼓勵並獎勵這種“人機協作”的創造力。
未來一定是人機耦合的,關鍵不是學幾個AI快捷鍵,而是要想明白“人機協作”的本質,那就是唯有思想永恒:
當AI幫你生成報告大綱時,你的價值在於往里面加只有你知道的行業潛規則;
當AI篩掉80%的無效簡歷,你的本事是從剩下20%里看出候選人藏在簡歷背後的潛力。
就像醫生用 CT 掃描看病竈,但最終診斷得靠臨床經驗,AI時代的工作,核心是人類用自己的“不可被計算”的能力給機器輸出“靈魂”。
微軟這一步棋,其實在給整個行業定規矩。
你想啊,亞馬遜已經要求員工周報里寫清楚用了多少AI工具,谷歌雲推出了AI能力認證,沒考過的管理者連晉升機會都沒有。用不了多久,招聘網站上會擠滿“要求 AI 協作經驗” 的崗位,就像十年前每個職位都要“精通 Excel”一樣,不會用AI可能連簡歷關都過不了。
更現實的是,薪資正在向會用AI的人傾斜:微軟內部調研顯示,AI 軟件工程師的平均年薪較普通軟件工程師高出 48%,達到 37.7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277 萬元)。這不是在給工具技能漲價,而是市場在獎勵“能和AI配合好”的人,未來你的薪資,真的會和你駕馭 AI 的能力掛鉤。
面對這場遲早到來的變革,職場人士該怎麽辦?
AI的價值在於解放你的時間:它處理重覆,讓你專注於思考、創造和決策。AI也是你的能力放大器:它提供信息和框架,你的行業洞察、人情練達、創意火花才是點睛之筆,讓成果脫穎而出。你得學會“把苦活交給AI,把心思花在刀刃上”,比如銷售用AI分析客戶數據後,怎麽用一句戳心的話打動對方;財務用AI算完賬後,怎麽從數據波動里看出風險信號,你的工作價值將獲得質的飛躍。
而更長遠來看,我們的職業身份可能都要重新定義。
以前我們說自己是“程序員”“銷售”,未來可能會有個更通用的標簽——“AI協作師”。這個角色意味著你掌握了未來職場的主動權——既懂技術提效,又擁有人類溫度去判斷和決策,成為人機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掌舵人”:既知道怎麽用工具提高效率,又能在關鍵時刻踩剎車、調方向,保持人類特有的批判性和溫度。就像早期懂互聯網的人要既懂技術又懂用戶,現在的職場精英得在“AI理性”和“人性感性”之間找到平衡。
微軟現在的這一個政策,其實是在幫我們看清一個真相:
工作正在從“拼體力拼時間”變成“拼創意拼價值”。當AI把重覆性勞動的“苦活”都接過去,人類反而獲得了更大的舞台。
我們終於能把時間花在那些機器做不了的事上,比如想出讓客戶眼前一亮的方案,培養一個潛力無限的新人,發現數據背後的行業新趨勢。這不是AI在搶我們的飯碗,而是在幫我們把飯碗升級成“金飯碗”,前提是我們願意伸手接住這個機會。
最後記住我經常說的一句話:“比人類更強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類”。這里的“掌握”,不是會按幾個按鈕,而是明白AI能幫我們做什麽,不能做什麽,然後帶著它一起向前跑。
每一次使用AI工具,不僅是滿足考核要求,更是在投資自己:提升效率、解鎖潛能、積累未來競爭的資本。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或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