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五場對話,一個真相:AI的狂飆時代結束了,落地為王的時代來了! 剛從2025上海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未來風暴眼”里出來,筋疲力盡,卻無比清醒。這次不再是模型參數的軍備競賽,而是刀刀見血的靈魂拷問:這玩意兒,真能“幹活”嗎?能創造啥價值? 1. 具身智能:從“炫技”到“搬磚”的硬核進化 還記得前兩年,開口閉口“千億參數”?今年大會,具身智能(Embodied AI) 搶了C位,這信號太明顯了:實驗室里的花拳繡腿沒用了,能下地幹臟活累活的才是真英雄! 我主持了具身智能國際化應用的圓桌對話,和擎朗李通、智澄徐明強、諾仕徐楊、東盟陳志輝這些實幹家聊下來,核心就一句大實話:技術生於煙火氣,必歸於煙火氣。李通說,活下來的機器人公司秘訣是“真幹活”——餐廳傳菜、酒店服務,解決看得見的需求;陳志輝強調,出海東南亞,本地化是命門,得懂每個國家工廠的痛點。技術落地,歸根結底是對真實世界需求的精準狙擊。機器人再牛,不能幫人“搬磚”,就是廢鐵。 2. 教育AI:解放“重覆”,但“靈魂”無可替代 “技術服務於人”的思考,在第二天我們的麥思AI發布會上得到了更深的延伸。創始人王淩軒說得好:“AI不是教育的終點,是重新理解教育的起點。” 我們打磨十年的MASS教育測評系統,目標很明確:用AI幹掉重覆的知識搬運,把老師孩子家長都從題海戰術里撈出來!就像具身智能解放體力勞動,教育AI解放低效的腦力勞動,讓家長回歸關注孩子核心素養,讓孩子可以用能力掌握新技術,從容面對未來。 隨後在與龐維國教授碰撞了“AI驅動下的家庭教育”,他一句話戳中了淚點: “AI能算出最優學習路徑,卻算不出孩子摔跤後委屈的眼淚,更替代不了父母擁抱的溫度。” 技術是高效工具,但教育的核心是“靈魂撼動靈魂”。那些無條件的愛、共情、挫折中的攙扶……這些AI學不會,也永遠無法覆制。冰冷算法,暖不了人心。 3. 人性高地:AI時代的終極護城河 當晚在WAIC之夜非常輕松的氛圍中,和尹燁博士、王佳梁院長探討了“AI無法取代什麽”。 尹燁從生命科學家視角說,“人類今天的每一個舉動,都在喂養明天的AI!” 他更用“蓋亞理論”顛覆教育焦慮:“地球是生命共同體,何必把孩子趕向獨木橋?” 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吧,在真實場景里“見天地,見自我”——這才是對抗AI同質化的解藥。 王佳梁也在做AI教育的創業,他說“AI解題是用新方法解舊題,教育的本質是生命影響生命。” 我想,當技術狂奔,人類最堅不可摧的堡壘是什麽?正是那些根植於血肉之軀的特質:愛、痛、共情,以及對意義的苦苦追尋。 4. 未來人:從“做題家”到“問題獵手” 最後一天直播間,和福耀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的對話直指核心:AI時代,人應該如何成長? 我說:“技術能瞬間喂飽你知識,但發現問題的眼睛、提出問題的勇氣、定義問題的智慧——這些根植於好奇與創造的本能,才是人最寶貴的品質。” 徐校長一拍即合:“學問就是學會提問!問題描述清楚了,AI能秒答。關鍵,在於‘問’!”最後徐校長總結,“在數字和算法的荒原上培育精神根系”,多麽詩意地棲居。 下午創投生態閉門研討會,共識更清晰:重覆性崗位終將被AI接管,但人類的創造力、共情力、批判性思維——永遠無可替代!AI時代的進步,不是機器換人,是人借機器,成為更好的自己。 杜蘭的WAIC真相時刻: 回顧這三天,從具身智能的落地路徑,到教育中的人性錨點,再到未來人的能力重構,盡管大會活動眼花繚亂,但線索其實很清晰:技術是工具,能拓展人的能力邊界;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那些無法被算法量化的特質——對真實需求的回應,對情感聯結的珍視,對意義價值的追尋。所以,我們在擁抱技術的同時,更要守住人性的內核。畢竟,AI再強大,終究還是要服務於人的成長和幸福。 我是杜蘭,在算法的洪流中,與你一起守護人性的燈塔,創造有溫度的未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