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低迷之下,一些個股也是「天雷滾滾」。
近日,證監會對思創醫惠(300078.SZ)罰款近億元的新聞,也將這家上市公司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其背後欺詐發行、信披違法的各項醜聞也被媒體曝光。
9月26日,思創醫惠跳空低開,盤中一度重挫約10%,收盤仍跌2.05%,報收4.31元/股,市值僅37.23億元。公司近些年股價持續下挫,交投非常低迷。
公然造假,毫無契約精神
消息面,9月25日,思創醫惠公告稱,收到浙江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
其中顯示,思創醫惠2019年累計虛增營業收入3492.93萬元,虛增利潤3302.17萬元,佔當期利潤總額20.03%;2020年累計虛增營業收入9646.88萬元,虛增利潤8394.14萬元,佔當期利潤總額67%。
此外,2021年2月1日,思創醫惠曾發行可轉債,規模為8.17億元,此前曾披露的可轉債募集文件,由於包括了過往的財務數據,屬於赤裸裸的「欺詐發行」,說是資本市場的「毒瘤」也不為過。
思創醫惠並不是個案。近年來,A股出現了不少類似的欺詐發行違法犯罪案件,如紫晶存儲(688086.SH)、澤達易盛(688555.SH),兩家公司目前都在走退市程序。
本次思創醫惠的最終處罰如果落地,公司將被處以8570萬元罰款,董事長章笠中將被處以750萬元罰款並10年市場禁入,時任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則將分别被處以300萬元罰款,合計罰款接近億元。
不過,思創醫惠稱,根據告知書認定的情況,公司涉及的違法違規行為不觸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所述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但這仍然無法改變股價跳水、投資者用腳投票的局面。
騷操作不斷,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
思創醫惠的「騷操作」還不止如此。
思創醫惠的前身是中瑞思創,成立於2003年,2010年登陸創業板,公司原本做安防產品,包括防盜標簽和配套設備,業務壁壘不高,競爭激烈。2015年與醫惠科技重組後,後者的原實控人章笠中逐漸掌權,2017年年初正式接任上市公司的董事長。
在2021年4月,年審事務所出具了一份2020年非標審計報告,撕開了一個口子,讓外界得以一窺上市公司的真面目。
該報告提到,截至2020年末,醫惠集團佔用思創醫惠貨物採購款和股權轉讓款,餘額高達1.39億元。注意,這里只是「餘額」,在這之前,二者之間有多少資金往來及利益輸送,我們不得而知。
然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資料顯示,2018至2020年,醫惠集團及其關聯方,共佔用上市公司對外支付的採購款和股權轉讓款3.4億元。一樣的套路,一樣的配方,用了整整三年,這些違規事迹才開始敗露。
大股東費儘心思地掏空上市公司,自然是沒有心思搞經營的。近些年,思創醫惠的歸母淨利潤始終沒有太大起色,最高點還是剛剛重組後的2016年,之後便一直在1.4億元左右徘徊。
直到新冠疫情大爆發後,公司的業績也開始跳水,2021年,思創醫惠實現營收9.62億,同比下滑了33.93%,同期歸母淨利潤虧損高達7.27億元,堪比「財務大洗澡」。公司表示新冠之下,旗下業務受到負面影響。
問題是,思創醫惠自我標榜是「智慧醫療」企業,在疫情之初,公司曾透露利用AI和互聯網實現院前新冠肺炎的智能篩查和線上問診咨詢,為200多家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人工智能前置分診、遠程智能化隨訪及跟蹤等互聯網功能上線服務。
彼時,互聯網醫療概念股在A股風生水起,一個月内,思創醫惠股價強勢上漲了約50%,頗受資金認可,後來的業績表現卻「啪啪打臉」,可以看到,思創醫惠就是一家擅長「講故事」「蹭熱點」的公司。
2022年,公司業績更是慘不忍睹,歸母淨利潤虧損高達8.82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歸母淨利潤仍保持虧損達9785.36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思創醫惠計提商譽減值約2.57億元,2022年,上市公司繼續計提商譽減值約2.95億元,其中大部分是對醫惠科技的商譽處理。
結語——
本次罰的究竟重不重,眾說紛纭?欺詐發行本就違反了刑法,有投資者建議直接量刑,這樣才能治療A股的頑疾,彰顯管理層對於資本市場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和決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