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另外,“十四五”期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受机器人行业规划出炉提振,机器人概念12月28日盘中强势拉升,截至当日收盘,机器人大涨13.62%,华中数控涨约11%,金银河涨近9%,新时达涨约8%,盾安环境、埃斯顿涨幅超7%,拓斯达、三丰智能、海伦哲、英威腾等涨幅超5%。不过第二日(12月29日)个股行情有所分化。
此外,同日(12月28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为:一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二是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三是基础支撑更加坚实,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这两个规划涉及到的概念,笔者认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是更广域的,而机器人产业规划的落地是对细分行业的目标要求。总体来说,这里面涉及的热门概念:专精特新“小巨人”。
由于机器人规划是对细分行业的要求,本文重点写机器人行业领域:行业现状如何?规划目标重点发展什么?具体投资标的上,机构如何看?
行业现状与规划目标
机器人根据用途分类可以划分为三大领域: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这次的规划重点是发展制造业、高端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和规划提出的目标较为吻合。
工业机器人是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根据华泰研报,目前全球十大新兴产业中,按成熟度由高到低排名,机器人行业排名第三,行业已然进入加速期,属于热门赛道。
我国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迅猛发展,产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3.71万套,同比增长19.1%。2021年1-7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0.51万套,同比增长64.6%。
据证券时报网统计,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7.3亿美元,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也将呈增长趋势。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将达66.3亿元。
据工信部介绍,我国已经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
除了快速发展的市场规模外,在政策层面,机器人领域在近年来一直受到管理层重点关注。本次规划,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包括面向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焊接机器人;面向半导体行业的自动搬运、智能移动与存储等真空(洁净)机器人;面向3C、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大负载、轻型、柔性、双臂、移动等协作机器人等。
规划还提出了4个行动:
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机器人+”应用行动。
其中“机器人+”应用行动旨在拓展应用深度广度,规划重点提出,在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领域,如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着力开发和推广机器人新产品,开拓高端应用市场。
从目前机器人行业下游的实际应用发展情况来看,工业机器人已经从最早实现批量应用的汽车工业向一般工业场景渗透,我国非汽车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从2010年的50%提升至2020年的71%,电子、金属制品、锂电、食品饮料等行业销量占比分别为32%,13%、7%、6%,我国广阔的一般工业市场为内资工业机器人品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为核心零部件,该环节技术壁垒与价值量最高,中游为机器人本体制造,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且竞争激烈,下游系统集成领域国产化程度高。产业链情况及代表公司如下图。
本次规划提到,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换代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尽管中国厂商与外企在技术和知名度上存在差距,但有不少机构分析师看好本土厂商的增长潜力。
例如申港证券指出,在未来随着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及用工成本的增加,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机器人产业链发展的红利将逐步释放。技术领先的国内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将借助国内市场的高速增长和国产化替代的机遇,从好赛道中获益。
国海证券指出,新冠疫情之后,机器重要性得到凸显,目前工业机器人在一般制造业的渗透速度得以加速。其中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成本和售价在过去五年大幅下降,投资回报期更具吸引力。PLC、伺服、变频器、机器视觉、减速机等国产核心部件经过技术和客户群体的积累,部分企业已具备在中高端产品实现进口替代的能力。
而目前市场数据也论证了上述机构的观点。
从竞争格局来看,疫情显著加速国产替代。今年前10个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为29.8万台,同比增长62.5%。根据MIRDATA统计,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在国内的出货量市占率从2020年的29%提升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31%。
2021年前三季度主要机器人企业国内出货量排名中,汇川技术和埃斯顿分别位列第七和第八,其中汇川技术出货量市占率从2020年的2.3%提升至4.6%;埃斯顿出货量市占率从2020年的3.3%提升至3.8%。
从最新的月度数据来看,据东吴证券12月24日研报,国内11月工业机器人产量31915套,同比+27.9%,环比+12.1%,主要原因系:1)制造业景气回升的拉动作用;2)出口景气+缺芯缓解下,汽车与3C两大主要下游短期复苏动能强劲。今年1-11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33.0万套,同比+49.0%,行业整体较2020年增长明显。
按申万2021版行业分类标准,A股机器人行业有17只个股(见下表,数据来源Choice)。
笔者选取了市盈率(PE,TTM)以及机构角度的一些指标。从研报数量与对未来业绩预测情况来看,综合考虑,埃斯顿与绿的谐波更受机构关注。
若从未来两年机构预测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看,在机构已给出的个股业绩预测中,大部分机器人行业个股都能达到30%以上的净利润2年复合增长率,仅有信捷电气、拓斯达与博实股份达不到30%的高增长标准。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