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億元解禁洪流來襲!
東方財富數據顯示,本週滬深兩市限售股上市數量合計227.37億股,以12月3日收盤價計算,市值約為2547.7億元,較上週環比大增數倍。在全年週數據排名中,解禁數量排名第三,市值排名第四。
這其中,又以工業富聯解禁額度最大,12月8日,工業富聯將有167億股限售股解禁,以目前11.28元/股收盤價計算,市值超過1883.7億元,佔本週總量的73.9%。
1800億解禁,流通盤激增,公司備好「定心丸」
值得一提的是,工業富聯也是2021年年内解禁規模第三位的公司,僅次於寧德時代和邁瑞醫療。
流通盤如此激增,二級市場走勢自然受到衝擊。11月26日,工業富聯連續2個交易日放量下跌,累計跌幅近6%,顯然有部分資金提前跑路。
回溯歷史,2018年6月8日,工業富聯登陸主板,發行價為13.77元,發行市盈率17.09倍。然而,該股在上市後一度漲至25.78元的歷史高點,隨後一路下跌至今。即使算上最近幾年公司的現金分紅,該股目前11元左右的股價,也已跌破了發行價。
3年半前工業富聯的發行備受市場關注。其中一大亮點就是引入戰略配售者,其發行股份的30%即5.9億股面向戰略配售者發售,共有20家戰略投資者入圍,其中以中央匯金為代表的國家隊、互聯網巨頭BAT等均佈局其中。當時曾有機構預計,若按照30倍市盈率和所發新股募資計算,其市值有望超過5000億元。然而,公司最新市值僅2241億元,較3年半前高點縮水一半。
在股價持續下跌後,工業富聯兩個月前曾宣佈推出回購計劃。公司擬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斥資10億元至15億元,以不超過17.95元/股的價格進行回購,回購股份擬用於員工持股計劃。回購期限為自董事會審議通過回購股份方案之日起不超過12個月。不過,回購並未改變公司股價走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業富聯破發的背景下,下週迎來解禁的這些股東並不能減持。
工業富聯日前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本次擬解禁股份均係公司控股股東中堅公司與鴻海精密(中堅公司母公司)直接和間接持有。以上股東在公司上市《招股說明書》中均就股票解禁作出過明確承諾:如本公司所持發行人股票在鎖定期滿後兩年内減持的,其減持價格將不低於發行價。據此,截至2023年12月7日,以上股東不能在發行價之下減持股份。工業富聯今日收盤價為11.28元/股,低於發行價13.77元/股。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顆定心丸,顯示出大股東對工業富聯長期發展持有堅定信心。
業績放緩,公司「押寶」新能源汽車
工業富聯身披很多熱門概念,比如5G、獨角獸、工業互聯網等,是A/H股體量最大的3C製造業公司。公司是代工巨頭富士康集團試圖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產品,背後的大老板是中國台灣的郭台銘。
目前公司主要營收來自於通信網絡設備和雲服務設備,兩者收入佔比超98%,工業互聯網目前營收佔比較低。雖然公司的科技標簽不少,但目前貢獻營收的還是以代工製造為主。
近幾年,工業富聯業績增速一般。數據顯示,公司2019年實現淨利潤186億元,同比增長10%;2020年實現淨利潤174.3億元,同比下滑6.3%;2021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110億元,同比增長25%。
2021年三季報也顯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除了滬股通、富達基金和瑞士銀行外,並無内地公募基金持有,而當年的戰投中央匯金等早已退出。
不過,值得重視的是,工業富聯也要進軍新能源造車,在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賽道分一杯羹。
3月29日,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在致股東信中指出,2021年,公司將新能源汽車列入公司重要戰略方向,集合公司核心技術優勢,以高端精密製造的技術、燈塔工廠的模式進軍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的智能製造,以物聯網和車載係統切入車聯網,力爭在汽車領域為公司提供新的增長動能。
在工業富聯進場之前,國内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激烈,既有強勁的國外品牌特斯拉,又有比亞迪、吉利等老牌車企,還有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工業富聯在新能車領域有何優勢?如何與當前的業務相關聯?
財報稱,2021年公司在新能源車領域有兩點發力方向:第一,生產製造上,進入EV核心零部件新領域,將多年來在電子行業積累的材料、工具、裝備技術及獨特的制程、工藝能力應用在新能源電動車上,努力實現電動車的輕量化及精密化;第二,市場拓展上,借助集團在新能源車的戰略佈局,以及MIH上千家國内外車廠、供應商渠道,計劃持續擴張車載影音多媒體及車聯網係統的市場規模和影響力。
而在交流會上,工業富聯CEO鄭弘孟進一步解釋了公司進軍新能源汽車的業務邏輯和先天優勢。
鄭弘孟表示,新能源汽車的製造跟精密製造有很多經驗相通的地方,工業富聯既然能在高端精密金屬結構件做出不錯的成績,一樣可以把積累的技術轉移到新能源汽車的製造上。在生產製造上,一旦進入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的新領域,我們也會將多年來在電子行業積累的材料工具裝備技術、獨特製成工藝能力應用在新能源汽車,努力實現電動車的輕量化和精密化。
結語——
工業富聯是製造業的獨角獸企業,短期遭遇業績上的瓶頸期,也有大額解禁在即,不過公司承諾不減持並打算回購,也算是對市場的一些安慰。
公司的轉型值得期待,目前新能源汽車景氣度正高,未來的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從集團層面講,富士康對於汽車行業傾心已久,這也是富士康的轉型方向之一。
不過,也有業内人士提到,當前富士康要想實現「造車夢」,並不是那麽容易。目前與富士康合作造車的企業中,雖然數量眾多,但是普遍實力不強,這是富士康所面臨的的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工業富聯要實現跨界,恐怕暫時也難下結論,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