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在多地逐漸受控,人們亦開始將註意力從與病毒相關的資訊,轉移至經濟復甦問題以及疫情後的新常態。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袁天凡、慧敏校園(芝大香港校園)現提供相關的專家分析和見解。
隨著全球大量新冠病毒患者湧入醫院,疫情暴露了不少國家醫療系統的弱點。各國政府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嗎?他們或可參考香港的情況。一項有關2003年非典型肺炎在香港爆發前後的研究發現,即使空氣污染水平基本上維持不變,但由嚴重空氣污染引致的心肺疾病死亡率在疫情後有明顯下降的迹象。
香港能夠成功控制新冠病毒疫情,很大程度上歸因於醫療系統在經歷03年SARS一疫後作出重大的改進,包括改善了深切治療病房及傳染病控制措施、啓動大規模的員工培訓計劃及加強社區服務等。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中國中心(EPICChina)研究主任何國俊表示:經過改善後的香港醫療系統,除了在疫情肆虐期間發揮了明顯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上的影響亦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研究空氣污染這個隱形殺手時更能充分體現得到。
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畢竟十分嚴重,但為何港人的平均預期壽命仍是世界第一?我們發現,這是因為他們在香港能得到較佳的醫療護理,他們即使突然患上一小時内足以致命的心肺疾病(如中風或心臟病發作等),很多時都能及時趕到醫院,並在優良的醫療設備下接受治療,成功地化險為夷。
何主任和研究團隊發現,即使香港的空氣質素在沙士後沒有明顯改善,但與空氣污染相關的心肺疾病死亡個案數字卻有所下降。在沙士爆發前,空氣污染指數每增加10個單位,心肺疾病死亡數字便會增加了3%。但在疫情後,即使空間污染水平上升幅度相同,相關的死亡個案卻減少了。若查看較近期的數據,相關的死亡數字在統計學層面更顯得微不足道。與此同時,其他可能會影響心肺疾病數字的因素(例如少了人吸煙、或更多人戴口罩和用空氣淨化器)基本上保持不變。
此外,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不少公司一直在實施遙距工作政策,允許員工在家工作。雖然數碼科技使我們能夠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工作,但芝加哥大學佈思商學院的助理教授LindseyLyman卻認為這種工作模式也有頗大的代價。
Lyman認為,遙距工作有四大負面影響,包括:一、工作效率—在家工作時可能會遇到一些技術上的難題,從而影響效率;二、職場上的人事關係—上班一族很難與自己不常實際接觸的人建立起信任;三、失去精力和缺乏推動力—我們需要别人實體地給予回應和確實的支持,這些都是我們在家工作、遠離同事時無法獲得的;四、心理和身體健康—長時間只對著電腦屏幕會有損身心健康。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家副教授PaulPoast指出,新冠疫情暴露了國際體係的弊端,加速了聯盟組織、機構以及全球經濟的變化。
在一係列短片中,Poast探討了疫情如何加速國際關係的變化,並指出很多國家都只各自為政,沒有共同解決危機。他認為在未來數年,我們可能會看到多轉變,包括中國會在國際舞台上不斷地宣示自己有能力取代美國的位置,以及包括美國在内的多個國家將會撤出世界衛生組織等全球性機構。
此外,新冠病毒對發展中國家產生的潛在影響開始浮現,這或會對未來全球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Poast說,隨著有更多證據表示各國需要在政治層面一起同解決問題,而非單靠科技發展,美聯儲的影響力可能會在全球持續增長。
疫情肆虐,貧窮國家正陷入償還債務以及為國民提供緊急醫療的困境之間。芝加哥大學佈思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謝長泰建議暫停一年的債務,使這些貧窮國家能更專註抗疫。
謝教授表示:如果全球所有的放債人同意因現時的緊急情況而停止追收相關債務,貧窮國家就能夠利用這些資源為國民和醫療系統提供緊急援助。待情況緩和了,這些國家就可繼續償還他們的國債,而毋須進行任何債務重組。尼和馬來西亞等地雖然受到新冠病毒的嚴重打擊,但仍具有很大的韌性、經濟活動和社會資本。」他認為應該給這些經濟體一個經濟復甦的機會。
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全球各地都實施社交隔離措施,在網上互動交流似乎已成為新常態。在芝大香港校園呈獻的100YearLivesinAsia(100YLA)網上對話係列首集内容中,芝大社會學教授KathleenCagney、芝大城市社會學教授LindaWaite及香港大學社會係副教授田曉麗探討了如何由線下轉為線上進行一般的社交活動。
田教授表示,即時通訊應用程式上的群組聊天能幫助跨代家庭保持緊密聯繫,而LindaWaite教授則在對話中解釋了一些網上宗教服務(例如葬禮)如何幫助大家在保持社交距離同時亦能維持親密關係。此外,教授們亦在全球大流行的不幸中看到好的一面,認為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仍然可以擴闊他們的社交互動圈子。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m.iteamtexas.com/)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